1934年6月14日,上海的气温真的高得离谱,被誉为60年未遇的酷暑,当时气象记录显示,温度计上的水银柱几乎直逼40℃!那时的金城大戏院(现黄浦剧场)热得像个大蒸笼,连电风扇都属于奢侈品。说实话,没空调,真的是地狱模式,可偏偏这部电影《渔光曲》居然能在这么个天热得连呼吸都困难的环境下,一连上映了整整84天!你要知道,之前《姊妹花》能够上映60天已经是破纪录的存在了,可《渔光曲》硬是把纪录又给打破了。那么,观众是怎么忍受这种苦热的?答案其实很简单——影片的内涵,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心。
电影里,渔民的艰苦生活令人看得心碎。屏幕上,小猫小猴拼命挣扎着活命,观众们手里的蒲扇摇得越来越慢,而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。相比之下,自己所遭遇的酷暑真的可以忽略不计,毕竟,心凉的感觉比身凉更令人难忍。电影展现的渔民困境,令人造成深深的共鸣。热浪虽猛,但心头的那份冰凉感,却是无法磨灭的。
至于《渔光曲》之因此能破纪录,背后可有不少神操作。首先,主题曲《渔光曲》可以说是功不可没。作曲家任光专程去渔村采风,那旋律就像渔船在波浪中轻轻摇曳一般,带着一股江南水乡的韵味。而歌词作者安娥所写的词——腰已酸,手也肿,捕得鱼儿腹内空更是像刀子一样,一下子戳进了观众的心里。这首歌几乎成了街头巷尾的传唱曲目。很多人看完电影后,剧情已经记不太清了,但那悠扬的旋律却怎么也忘不掉。
展开剩余63%说到拍摄过程,剧组在石浦拍外景时,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。当时有演员中暑晕倒,音乐指导聂耳毫不犹豫地戴上草帽,系上渔网绳,赤脚就跟着渔民一起干活了。结果,连王人美都笑出声了,夸他说:比真正的渔民还要拼命!
导演蔡楚生在这部电影上的秉持也是令人佩服的地方。尽管外界都建议用美国的设备,他却坚定不移地秉持采用国产的三友式录音机进行拍摄。结果呢?电影的原声唱片销量直接突破十几万张,那些崇洋的声音顿时无话可说。
到了1935年,《渔光曲》去参加莫斯科电影节。一时间大家都说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奖项。可是,真正的情况是,官方记录里它仅得了第9名——毕竟那次有27部参赛影片,前四名才有奖项。而为什么国人这么激动呢?当时中国的电影大多是神怪武侠片,《渔光曲》完全是突破了这些陈规陋习,它像一把锋利的刀,撕开了社会的现实面纱。莫斯科的认可就像是给中国电影打了一针强心剂,媒体一片热烈,纷纷大呼世界巨片诞生!这种自豪感一下子燃烧了起来。
但,《渔光曲》的成功并非只是在艺术上。影片中,资本家何仁斋的残忍剥削形象,映射了当时社会的黑暗。电影院里,很多穿着西装的租界精英就坐在座位上,而工人阶级则攒了一周的工资买着便宜票坐在角落里,边看边怒骂:这不就是咱们厂老板吗?更有意思的是,电影的火爆还导致了愚园路新弄堂的名字变成了渔光邨,仿佛贫民的血泪成了中产的符号。这电影真的成了照妖镜,把上海滩的丑陋真相都给照了出来。
当电影里小猴在临终时,请求小猫再唱一遍《渔光曲》,金城戏院里的抽泣声几乎盖过了外面蝉鸣的声音。尽管84天的热浪非常终会过去,但电影中渔民在炙热烟雾中等待捕鱼的那份含辛茹苦与苦难,却深深烙印在了观众心中。如今,当我们坐在空调吹拂下观看修复版的《渔光曲》时,虽然不再汗流浃背,但那份曾经的压抑与无奈,却越来越难以找回。热浪虽然能让汗水消失,但真正刺痛人心的,是那时社会暗处的冰冷角落,依旧存在,且难以抹去。
发布于:山东省通盈策略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出炉-专业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