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37年,唐朝皇宫发生了一件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。在武惠妃的精心策划下,唐玄宗李隆基决定废除太子李瑛、鄂王李瑶以及光王李琚的太子与王位,三人被降为庶人,随后被秘密处死在京城东边的驿站。这个阴谋的实施,标志着武惠妃的计划成功了一半。可是,尽管她继承了武则天的狠辣手段,却缺乏她那种冷静的心理素质。她不料自己一手策划的变故,竟导致唐玄宗三个儿子的死亡,令她心情极度沉重,很快便因病倒下,且病情加重,无法痊愈。
就在737年12月初七,武惠妃因病去世。对于她的死,唐玄宗感到深深的悲痛。要知道,唐玄宗对武惠妃宠爱有加。即便王皇后未被废除,武惠妃的地位也早已与皇后平起平坐。如果不是因为她出身武氏家族,唐玄宗早就立她为皇后了。不能让武惠妃在生前做皇后,是李隆基心头的一大遗憾。因此,在武惠妃去世后,唐玄宗压抑住内心的痛苦,立即追封她为“贞顺皇后”,并开始精心处理她的丧事。
直到武惠妃的葬礼完成,安葬在敬陵后,唐玄宗终于意识到她已经永远离开了自己。此时,他的悲伤达到了极点,几乎压得他无法喘息。长时间里,唐玄宗一度茶饭不思,郁郁寡欢,后宫众多美人眼看着都失去了色彩,令那些侍奉在他身边的人十分焦虑,大家都在苦思冥想如何让唐玄宗从这段深沉的失落中走出来。
展开剩余73%不久之后,唐玄宗身边的一些人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,这个建议也在两部历史记载中有所提到。《旧唐书》中记载道:“惠妃薨,帝悼惜久之,后庭数千,无可意者。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,宜蒙召见。”《新唐书》则写道:“武惠妃薨,后廷无当帝意者。或言妃姿质天挺,宜充掖廷,遂召内禁中。”这里提到的“妃”和“玄琰女”实际上是指寿王妃杨玉环,简单来说,就是有人建议唐玄宗:“寿王妃天生丽质,应该让她进宫。”那么,寿王妃是谁,寿王又是谁呢?
寿王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贵妃,而寿王则是唐玄宗和武惠妃所生的李瑁。武惠妃自始至终都在谋划让自己的儿子李瑁继承太子之位,但这一切未能如愿。李瑁不仅未能成为太子,反而在母亲去世后,寿王妃杨玉环竟成了唐玄宗的新宠。李瑁是武惠妃的第四个孩子,前三个孩子因早逝,李瑁便被送往唐玄宗的亲戚宁王李宪家中抚养,直至成年。
在735年,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与卫尉少卿杨洄的婚礼上,李瑁见到了杨玉环。二人一见钟情,李瑁立即向武惠妃提出要迎娶杨玉环。武惠妃见杨玉环貌美如花,便同意让唐玄宗为两人赐婚。很快,杨玉环成了寿王妃。二人珠联璧合,婚后生活也十分幸福。然而,命运的巨手却在背后悄然出击,打破了这一切。
李隆基为何在武惠妃去世后突然提出让寿王妃入宫呢?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人的疑问,毕竟寿王妃是李隆基的儿媳妇,已经登记在皇家的玉牒上。没有什么直接的理由能够让李隆基的儿媳进入皇宫。或许这正是李隆基早已对杨玉环心生爱意,然而,碍于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,无法明着与儿子争抢杨玉环。在武惠妃生前,李隆基压抑自己的情感,但随着她的去世,李隆基身边的人看到了他的痛苦,便开始揣摩他内心的想法,最终促使了这一变故。
738年,唐玄宗召见了寿王妃杨玉环。然而,当时的唐玄宗并未立即让杨玉环入宫为妃。身份的矛盾使得这件事进展得非常缓慢。唐玄宗的第一步是设法将杨玉环与李瑁分开,并为此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。直到740年,唐玄宗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为名,命令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,道号“太真”,这样杨玉环便被正式与李瑁分开,过上了与李瑁分居的生活。
李瑁虽然是寿王,但在面对父亲李隆基的命令时,根本无法拒绝。作为儿子和臣子,他必须尊重父亲的决定,尽管心中充满无奈。李隆基借“孝道”的名义,将杨玉环从寿王府带走,进一步为后来的分离铺平了道路。杨玉环在窦太后祈福期间无法照顾寿王府,李隆基自然也有了安排:为李瑁再娶一位王妃。
745年,李隆基册封韦昭训之女为寿王妃,二十天后,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,史称杨贵妃。这样,李隆基花费了七年的时间,将原本的寿王妃杨玉环升为他心爱的贵妃。尽管两人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,但可以肯定的是,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是无与伦比的。
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寿王妃到响彻古今的杨贵妃,杨玉环在这期间经历了身份的巨大转变。她不仅因李隆基的宠爱而备受瞩目,但这种宠爱并未能避免她悲剧的结局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李隆基因无奈之举而最终抛弃了杨贵妃。两人之间的爱情成了历史的叹息,而李隆基的余生,也因此变得凄凉和孤寂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盈策略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出炉-专业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