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710年六月初二,唐中宗李显在神龙殿突然驾崩,事件发生得毫无预兆,令人措手不及,死因至今成谜。据《两唐书》与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唐中宗死于妻子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的毒手,二人联手谋害唐中宗,原因是韦后欲临朝称制,而安乐公主则渴望成为皇太女。然而,历史上是否真如此仍是疑问,真相难以考证。无论如何,李显的突然驾崩令整个朝廷大乱,尤其是韦后,她在没有宣布丧事的情况下迅速控制了朝政,试图复制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故事。
在韦后逐步掌控朝政之际,太平公主试图阻止她,便与上官婉儿共同起草了唐中宗的遗诏,拟定让温王李重茂继位,皇后韦后则可知政事,安排相王李旦辅佐。然而,宗楚客认为此举不合礼仪,认为相王李旦作为辅政者与韦后之间存在叔嫂关系,不合规矩。因此,宗楚客联合宰相们向韦后请求免去李旦的参政职务,尽管有反对声浪,但最终这一提议得以通过,李旦只好成为太子太师。
李显驾崩两天后,韦后终于宣布了这一消息,并迅速开始着手物色新皇帝人选,选定的自然是李显的子嗣。在李显的四个儿子中,李重福、李重润、李重俊和李重茂,李重润已在前几年遭到武则天的杖杀。此举的背后,是李重润与妹李仙蕙及妹夫武延基私下商议如何干政而被告发,最终被武则天下令杖杀。韦后认为李重福涉嫌陷害李重润,遂在唐中宗复位后,将李重福外放到濮州,甚至被严密监视,基本处于软禁状态。因此,李重福并非韦后的选择,李重俊也因性格软弱与韦后关系不和,最终也未能成为继位人选。
展开剩余71%李显的第三子李重俊曾一度被立为太子,但由于其软弱无能且不受权臣支持,特别是武三思与安乐公主的背离,使得李重俊深感压迫,甚至在707年发动景龙政变,诛杀了武三思一派,但因战败被杀。唐中宗驾崩后,李重俊的死使得李显的唯一生还子嗣仅剩李重福与李重茂。无奈之下,韦后选择了年仅16岁的李重茂继位,尊其为皇帝,并尊韦后为皇太后。
李重茂即位后,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,地位虚设。虽然他坐上了皇帝的宝座,却没有任何实权。韦后的权力越来越大,不久后,她便开始公开讨论模仿婆婆武则天的做法,意图通过政权的完全掌控来称帝。韦后一方面通过亲信宗楚客等人的支持,另一方面通过和权臣们商讨,力图以韦温为首的亲信联手推行“武后故事”,谋求登基为帝。
然而,尽管武则天通过近十年的斗争才成功掌权,韦后却在李显去世仅仅十天之后便急于自登帝位。她显然过于急功近利,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智慧与手腕。事实上,李显的软弱和韦后的深谋远虑,正是她得以控制朝政的根本原因。李显第一次登基时,尚有雄心壮志,但很快便被武则天废黜,流放至远地。十余年之后,李显重返京城,尽管复位成功,但他几乎丧失了对政务的控制权,完全依赖韦后与安乐公主,导致朝政腐败,政治局势日渐混乱。
事实上,李显复位后的那些年,女性在政坛的干预远超武则天做皇帝时的表现。尤其是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主导下,女性的权力达到顶峰。韦后甚至开始梦寐以求地效仿武则天,打算也登上皇帝宝座。她认为既然武则天能成功登基,她也能走上同样的道路,但历史告诉我们,武则天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,其间充满了无数的政治斗争与权力博弈,而韦后显然缺乏这一切。
韦后这一极端做法最终引发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联合反击。六月二十日,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,成功推翻了韦后一党,清除所有威胁。唐隆政变后,李隆基立即迎接李旦复位,扶持少帝李重茂退位。李重茂在此过程中并未有任何话语权,宛如一具提线木偶。此后,李重茂被废为温王,之后被软禁在集州,年仅20岁便去世。
这个事件不仅是唐朝宫廷内外政权斗争的缩影,也映射出一段历史中关于权力、野心和命运的不可预知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盈策略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出炉-专业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